- 一线调查 中国生产的马桶为什么要在日本卖
- 2019年05月23日来源:经济观察网
提要:那为什么中国不直接卖日本那样的马桶盖?反而是中国生产之后,再让中国消费者从日本代购?回答一针见血:“因为国内价格战太厉害,你依照日本的标准做,但是卖不了日本的价格,这是看起来国内不如日本的核心原因。”
企业对于技术的理解和追求超乎外界想象。
佛山市高明区的安华卫浴厂区符合所有外来人对传统生产的想象画面。厂区秩序感没那么明显,工人很多,车间噪音很大。年轻人很少。大多是35岁以上的中年人。这里也有机器人生产线,相对简陋,由于长期作业,机器人看上去也灰头土脸,失去了科技感的表象。
安华卫浴隶属于乐华集团,这个集团旗下品牌还有箭牌、法恩莎。这是佛山最名声在外的制造业——佛山是中国陶瓷卫浴之都。
安华对机器人的使用开始于2013年。当时想解决的问题是马桶内部U型管道内壁的喷釉工序,原来是纯人工,里面根本喷不上釉。
新的机器人生产线,整套设备是从埃弗特买的,总共买了153台,企业后来又进行了程序开发、系统设计、辅助配套、轨道设计铺设等等投资,总共花了1亿多元。
高明生产基地原来有1.2万人,现在只有8000多人了,平均工资6000多一个月。
工程师叶工说,人少了这么多,一是上了机器人,二是确实不好招人。工作环境有点差,长期工作,很多人受不了。尤其是喷釉工序,原来都是人工,现在换成机器人了。
不过,车间里还是有很多工序由纯人工来完成,比如检查机器人的完成效果,或者配合机械臂人工搬运马桶胚子。
安华的生产车间,更像是中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过度的场景。受制于传统惯性、投入成本、生产和工艺特点等原因,在往智能化走的时候,不那么干脆。他们率先智能化的,都是工人解决不了的和工人不愿意做的。
政策的扶持也是一个诱因。
叶工说,“2013年是中国陶瓷行业的一个转折点。市场竞争非常惨烈,价格战打的太凶,工人也不太愿意干。政策在鼓励陶瓷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2013年,工业机器人在陶瓷行业的应用,财政补贴了很多钱。我们这套生产线,国家一共给了2000万,机器人企业埃弗特拿走了1000万,我们拿走了剩下的1000万。其实喷釉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投入了,到2012年底的时候基本差不多了。正好国家政策来了,就赶着上了。”
“后来全部投完,我们算过,整个喷釉生产线全部完成后,机器人成本只占到其中的20%。其他的系统开发设计更花钱。埃弗特只提供整装机械臂,他不管别的,对我们的需求,他们也解决不了。”
每一项投资都需要回报,而且是快速的回报。安华内部的要求:上一个新的投入生产线,15个月要回本。
厂内的员工乐于向访客介绍每一款最新的智能马桶,核心技术体现在哪里、研发水平体现在哪里。
技术存在于很多被常被忽略的地方。产品经理陈先生指着一排法恩莎马桶说,比如,马桶座圈,“要做到即时加热、即时去热,你皮肤一接触马上就是温的,一离开马上就是常温,这已经是加热马桶座圈的二代技术了。”
“我们有一个智能马桶研究院,正在研究的新的方向是:一体化智能卫浴系统。就是你到家,到卫生间,可以和马桶、水龙头、淋浴房、镜面对话,就跟你和苹果Siri似的。我们正在给这系统想名字,就像小米那样的。”
陈先生说,“技术是要进化的,市场需求不可能一步满足。这需要一步步累积。背后原因:一是技术本身,是不是能达到普遍应用,二是成本,三是市场竞争倒逼。”
一切对技术的追求,最终还是回归到根本:竞争力和成本。但中国制造和日本、德国相比,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上。
陈先生说,“其实日本的马桶盖真的都是在中国生产的。”语气坚定。
那为什么中国不直接卖日本那样的马桶盖?反而是中国生产之后,再让中国消费者从日本代购?
回答一针见血:“因为国内价格战太厉害,你依照日本的标准做,但是卖不了日本的价格,这是看起来国内不如日本的核心原因。”
这是中国制造面临的最独特的市场环境,抄袭模仿、迅速拷贝、价格战、销售为王,这些伴生在中国制造身上始终挥之不去的特征,让创新的成本更高,也让企业始终折返在呼吁知识产权与埋头快速模仿以抢占市场的冲突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