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数字化转型先锋 传统制造业意外逆袭
- 2019年07月08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提要: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成为一个持续性的议题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被业界普遍认为已经进入“深水区”,在经济中的占比持续上升,为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成为一个持续性的议题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被业界普遍认为已经进入“深水区”,在经济中的占比持续上升,为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不久前,在厦门举办的施耐德电气全球创新峰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也分享了一组数据,他表示,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体的占比已经超过10%。
84.9%制造业开始数字化转型
而让人意外的是,中国制造业成了数字转型的“先锋”。单志广表示,数字化承载了改造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等等非常重要的功能。目前,在不同程度的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企业的比例达到84.9%,各行各业的制造业的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开展数字化的升级和转型的工作。
不仅如此。IBM 合伙人、全球咨询服务大中华区工业产品事业部总经理何志强认为,
在过去三年,大部分人认为颠覆这个时代的会是新一代的企业,比如互联网平台化的公司。但最近两年,在数字化时代具有非常重要优势的往往是传统企业,特别是龙头传统企业,包括传统企业周边的生态圈。“因为最有价值的数据是掌握在传统的龙头企业里的。现在有20%的数据来自消费端。在工业物联网时代,80%的数据其实掌握在传统龙头企业里。”
中国联合水泥集团便是典型的一例。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是中国建材集团核心企业,也是特大型水泥龙头企业。产能过剩、同质化、能耗和环保压力是全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
中国联合水泥总经理助理王克东列举了一组数据。按照2018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水泥产能31亿吨,实际产量是21.8亿吨。如果按照世界通用的方法,以人均水泥消费量1-1.2顿来计算,中国实际需要的产量在15-17亿吨。此外,水泥行业成本60%以上都是媒和电,能耗巨大。
王克东介绍,如何既淘汰落后产能,又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整个行业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国联合水泥通过创新和试点,发现数字化工厂是行业转型的一个关键选项。
中国联合水泥通过和施耐德电气建立智能工厂,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产品质量大大提升,下游客户的产品适应性和稳定性得到极大的提升。能耗指标也大幅度下降,比传统功能的产品低了约10公斤标煤,电耗约节约了20%,降了10度电。能耗降低也意味着成本降低和竞争力提升。
此外,新工厂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普通一个生产线通常是350人作业,建完之后只要97人。环保指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每单位的产能低了25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王克东表示,有了新厂的效能指标作为依据,下一步将开展存量产能的改造。
汉威电子则是通过存量资产的改造实现了数字化转型。汉威电子是气体分析仪和传感器技术的领先厂家,但相对于大型工业集团,规模体量并不大,自动化程度也不高,之前主要依靠手工组装为主的生产模式。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介绍,自动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在目前的制造行业比较普遍。同时,处于这种发展阶段的企业往往会有一种误解,即先要机器换人,用机器替代人工。实际上投入大,难度高。大规模的自动化投资和改造,对企业也意味着不确定的投资回报。
施耐德电气对汉威电子进行了精益生产的咨询诊断后,通过软件的实施让整个车间运转实现了无纸化操作。最终的结果是:来自不同系统中的客户数据、订单数据和生产制造数据实现了端到端的贯通,异常响应及时性提升了80%,生产效率提升12%,产能提升了22%,人均产值提升了14%,市场反馈的故障率降低了25%。
实际上,不仅仅是自动化程度低的企业正在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提升;还有很多自动化程度已经比较高的行业,如汽车行业、钢铁行业也从数字化转型中获益。比如宝钢这样在国内乃至全球都领先的企业,仍然通过数字化转型得到了提升。通过和施耐德电气的合作,宝钢1880无人行车项目操作人员可以减少90%,效率和安全指标在高标准基础上再度提升。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背后力量
庞邢健认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背后有这么几种推动力。
首先是劳动力的挑战。劳动力每十年下降一个比较大的幅度,而劳动力代际之间的工作意愿也发生了迁移。比如20、30年前,人们更多认为找一个固定的工作是拿“铁饭碗”,而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更强调自由,并且这是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资产投资回报的模型也在发生变化。从投资回报角度来看,在之前市场的确定性较高的时期,企业在投资回报上就能做更长远的打算。现在因为市场形势变化快,不能确定一项投资在几年之后是不是可以获得一个较高的回报。所以企业现在对投资回报的要求是要尽可能地快,甚至是即时性的。
对此,庞邢健建议,当投资回报决策变得困难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如何充分地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产能,加大在Opex(运营资本)方面的投资,而不是去新增产能、扩张产能。
最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监管。相关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企业除了经济效益发展外,最担心的两点,第一是安全,第二就是环保。无论是生产安全还是信息安全,还是人身安全,企业都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有任何闪失。
庞邢健表示,当整个行业看到这么多挑战和这些重要的问题,用数字化的能力和工具来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必然趋势。在他看来,数字化转型最根本的价值就是如何保持企业的效益、效率、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IT和OT的融合,包括用开放平台的方式整合其他领域的合作伙伴共同为行业和企业赋能。
推动制造业转型的利器
在今年施耐德电气全球创新峰会上展示的大量数字转型实效案例,都得益于EcoStruxure的强大支持。
基于工业物联网的开放式架构和平台EcoStruxure是施耐德电气和众多合作伙伴长期的行业实践和创新的集成平台。在EcoStruxure架构之上,第一层是互联互通的产品,第二层是边缘控制,而最最核心的是在第三层,就是在应用、分析与服务。
此外,开放是EcoStruxure的最大优势,通过大量通用的技术和标准,可以集成更多第三方基于具体细分行业的应用场景,来为最终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价值。据施耐德电气介绍,截至目前,EcoStruxure已经部署在全球超过48万个安装现场,得到了超过2万名系统集成商和开发者的支持,在云端管理着超过160万份资产。
庞邢健介绍,在数字化领域,很多企业都很愿意去强调自己平台的独特性,而施耐德电气更愿意分享EcoStruxure的开放性。因为没有一个厂家,能够覆盖所有的工业行业及应用场景。
施耐德电气能够为用户提供企业端到端,从设计、建造到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的完整服务,时间跨度可以超过50年。“即使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广泛的合作伙伴。” 庞邢健表示。比如建筑工程这样一个具体细分领域,合作伙伴所具备的能力,依然是IT和OT厂家所欠缺的。所以这种开放的架构能够为包括合作伙伴和用户,真正进行赋能。
此外,大量连接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这其中绝大多数据并非归属施耐德电气,而是通过合作伙伴为最终用户做各种各样的工业应用场景的深度开发,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数字化价值。
施耐德电气曾经给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做全景指挥中心,将ADNOC 10多个子公司的153个软件应用程序的数据与新闻、天气、运输数据等数据集成,涉及超过20万个过程和生产参数、超过10个企业级数据库。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洞察,极大的提升了指挥中心计划、调度、电力监控、管道和船舶跟踪等方面的能力。
目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而制造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找到新的增长点,同时结构化的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从而助力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