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chinaguangzhou.com.cn
中国广州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广州网> 财经> 产业经济>正文内容
  • 广深大手笔资金加码人工智能 高端制造
  • 2019年02月15日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提要:近年广州提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深圳则要建成全球创新创意之都。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急需加快补齐。对此,近期广州和深圳均启动了以2019年为起点的针对性的破解计划。

2月4日,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大量运用并展示柔性屏、机器人、4K和5G等先进技术和产品,以“科技未来之城”的形象亮相。无独有偶,2016年春晚广州分会场也是主打高科技元素。

一直以来,广深都有借力科技推动产业提升的雄心。近年广州提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深圳则要建成全球创新创意之都。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急需加快补齐。

对此,近期广州和深圳均启动了以2019年为起点的针对性的破解计划。广州准备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2023年广州市区两级财政预计将为此投入100亿元左右;深圳则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政策,并布局一批基础研究机构。

两市有着一致指向,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谋求通过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广深经济转型升级再推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由之路,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亦要求两市加快提升创新能力。

政府大手笔加码创新投入

2019年新年伊始,广州和深圳均在大手笔布局科研创新。

2月11日,广州宣布即将启动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以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具体将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力争通过3-5年左右时间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

为此,广州将加大相应的财政支持力度。按广州官方测算,2019-2023年该市的市、区两级财政预计将投入100亿元左右用于该计划的研发项目、重大平台建设以及国家和省重大项目配套。同时,还明确将大幅提高项目支持强度,单个项目的财政支持经费将达到1000万元以上。

深圳的力度也不弱。今年1月1日,《深圳市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办法》正式实施,这份颇具纲领性的文件显示,深圳将“三步走”,到2022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

深圳也强调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支持,上述3个时间节点,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分别达4.28%、4.5%和6.0%,并且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还要分别达4.1%、5.0%和10%。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还专门强调,要确保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不低于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30%。

深圳已推开相应部署。1月6日,深圳启动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并为9家基础研究机构授牌。按深圳的计划,这些基础研究机构未来将作为深圳自主建设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与落户该市的广东省实验室共同构成深圳基础研究的四梁八柱。

深圳副市长王立新早前表示,这些研究机构将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组成,模式大致是“企业觉得哪些关键技术、哪些核心零部件需要突破,给出题目,政府也将投入资金来支持研究解决”。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将设立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并将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新增国家、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100家以上,而针对2018年已启动的芯片、医疗器械等10项关键零部件重点技术攻关,深圳亦强调今年要加快突破。

广州和深圳两市政府正谋求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解决企业面临的诸多“卡脖子”问题。

“这是一个日渐明显的趋势,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正从产业政策转向创新政策。”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万陆对本报记者分析,这背后是行政资源配置逻辑随着发展阶段而演变。

万陆进一步分析,从广深两市当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加强基础科研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企业而言,往往不愿或无力进行大量而持续的基础研发投入,需要政府承担相应职责,从国外经验看往往也由政企合力推进。广深两市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并在平台、制度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系统化布局,不仅能直接提高各自城市的创新能力,也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和投入。

重点发力人工智能、高端制造

进一步来看,此番广深“加码”科研创新有多方面现实考量。

首先,尽管作为一线城市、珠三角核心城市,广深两市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上处于国内领先,但是其创新能力仍有明显短板。

2019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就坦言,该市一些核心技术还没有做到真正自主可控,一些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仍需依赖进口,基础研究水平还比较薄弱,源头创新能力还不足。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告诉本报记者,基础研究一直是深圳科创体系的一大突出短板,补齐这一短板对提高深圳经济发展质量至关重要,并且从近期深圳一系列政策举措中所释放的信号来看,深圳正将其视为一大发展痛点,加大解决力度。

万陆分析,一直以来,珠三角应用研究能力强但基础研究能力弱,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一问题近年随着产业不断升级而加速暴露,因为“产业层次越高,对基础研发能力要求也越高”。

其次,近年广深都瞄准科技前沿,希望大力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这也要求两市自身要有更为坚实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支撑,否则无法吸引、承接和转化。

记者也注意到,此番两市在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科研能力计划提升时,就都有明晰产业指向。比如,广州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深圳则敲定了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万陆认为,这些前沿科技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同于过去的传统产业,一个城市能否率先在技术层面占据优势,决定了竞争中的胜负。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突破并不容易,但一旦做出来了,往往能带来诸多根本性转变。从这一点看,广深谋划的是下一阶段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刘国宏也表示,当前珠三角经济正处于关键的换挡期,经济在稳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速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的转型探索,关键是通过科技创新为长远发展进行必要的潜力积蓄。

另一方面,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进入实质性加速推进阶段,而大湾区的一大战略定位是要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也被认为是推动广州、深圳加快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对此,万陆认为,这一过程中广深肩负多重任务,一是与港澳实现高水平协同创新,并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二是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并有效辐射带动珠三角升级;三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并探索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路子,为全国提供经验,比如市场应该如何高效驱动,行政怎样才是有为和合理。



责任编辑:严珣文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