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世界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库布其模式
- 2018年02月07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提要:30 年来,在中国各级政府、沙区群众和亿利资源集团等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库布其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不仅生态资源逐步增长,区域生态明显改善,沙区经济不断发展,而且成功创建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模式。
30 年来,在中国各级政府、沙区群众和亿利资源集团等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库布其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不仅生态资源逐步增长,区域生态明显改善,沙区经济不断发展,而且成功创建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模式。库布其模式不仅在国内获得认可,同时受到被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荒漠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库布其的模式和经验如何通过“”等国际机制走出去,为全球创造更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履行中国国际责任、彰显大国形象,成为摆在库布其生态建设者们面前的又一课题。
2017年7月29日-30日,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隆重召开。在2017年12月5日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库布其治沙带头人、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获得联合国颁发的生态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王文彪也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出席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获“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
库布其模式在中国乃至全球引起强烈反响,众多深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都强烈呼吁中国分享库布其经验,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库布其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对世界防治荒漠化的借鉴意义有哪些?本文分为上下篇,将试图从库布其模式的形成、内涵、国际影响力与“走出去”的思考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库布其模式的形成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30年前,库布其风沙肆虐,缺水,无电,无路,缺乏基础设施。农牧民在沙漠里靠着一点沙生植物,艰辛游牧,生活极端贫困。
↑曾经的库布其
↑现在的库布其
1988年,年仅28岁的王文彪被任命为杭锦旗盐厂(亿利资源集团前身)厂长,而该厂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作为厂长,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不让流动的沙丘掩埋工厂。企业生存的压力,使其不得不直面库布其的治沙工作。此后长达近30年的沙漠治理历程由此展开,库布其模式也由此处发轫。
作为一种防治荒漠化的模式,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其治理环境和改善基础设施的服务供给方应该主要是政府。但是库布其模式从一开始就与市场化力量紧密相关,其最初的源起,直接驱动力是为了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
当时盐厂的效益并不好,并不具备大规模治理沙漠的能力。但是,王文彪还是决定建立常规的沙漠治理团队和稳定的投入机制:发起了一个27人组成的林业工作队,并从每吨盐的利润中拿出5元钱(当时每吨盐的利润为10多元)作为治沙基金。解决了治沙的团队和资金问题,开始打造防护体系,建立厂区的防护林,并对周边地区的流动沙丘进行固定。
↑1988年,27人林工队
2016年,232支民工联队
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善,杭锦旗盐厂的经营状况也开始好转,产量不断提高。然而,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开始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盐厂到最近火车站的直线距离大约为65公里,但是由于沙漠阻隔,不得不绕道350公里。运输成本高企,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盐厂向地方政府提出修建一条穿沙公路,总投资约为7000万元。
杭锦旗政府对修筑穿沙公路给予了大力支持,集中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穿沙公路治沙大会战。道路的贯通,打通了沙漠通向外部世界的便捷之路,为后续的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改善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在修筑穿沙公路过程中,当地的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政府、企业和民众协同奋斗的力量得到了初步体现。但是,此时的治沙仍然是一项纯投入的公益事业,其本身并没有任何经济产出。
1997年,热火朝天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
如今绿意盎然的穿沙公路
此后,随着国家不断在土地和林业方面推出一系列鼓励政策(土地流转、林子“谁种谁有”等),治沙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化治沙的趋势开始初露端倪。治沙不再是一个不敢考虑收益的“公益事业”,而成为可以运营的产业。通过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和租赁经营,亿利集团与当地农牧民开始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政府、企业与当地农牧民间也开始围绕治沙产业探索新型的扶贫模式;特别是在这一阶段后期,引进了甘草等颇具经济价值的治沙物种,更易形成商业化链条,成为亿利集团产业化治沙的初始产业。
甘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的特点,也是固氮植物,能在贫瘠土壤生长,是沙漠治理的先锋植物。上世纪90年代末,亿利集团自主研发了“平移栽培法”开展甘草套种,大大提高了甘草的种植效率和固沙效率。为确保企业和当地农牧民合作的稳定,亿利集团还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即由企业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三到户”,农牧民负责提供沙漠土地和种植管护,甘草3年成熟后由企业负责回购,加工成甘草片、甘草良咽、甘草新苷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这就是“甘草治沙改土扶贫”商业模式。该模式实现了一举四得(即绿化了沙漠,促进了甘草产业的发展,修复了土地,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赚了“六份钱”(即农牧民赚了租赁沙漠、种植甘草和加工甘草的钱,企业赚了土地增值和甘草产品产业化的钱,政府赚了生态改善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钱)。
种植前
种植后
在当地群众和亿利集团等沙区企业的艰辛努力下,库布其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一是生态资源逐步增长。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到900多万亩,沙漠的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0.8%增加到2016年的15.7%;植被覆盖度由2002年16.2%增加到2016年的53%。二是区域生态明显改善。库布其沙尘天气明显减少,降雨量显著增多,生物多样性大幅恢复,把沙尘挡在了塞外,把清风还给了京津冀地区。库布其沙漠的沙尘天气由1988年50多次减少到2016年的1次,降雨量由不足100毫米增长到400多毫米,生物多样性增长到530多种。三是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出一二三产融合互补的沙漠生态循环经济,在不毛之地上生长出6000多平方公里绿洲,生长出有机味美的水果蔬菜,生长出药性良好的甘草、苁蓉道地药材,生长出几十万个绿色富民的就业岗位,累计带动沙区10.2万名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从不到400元增长到目前1.4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直接带动脱贫3.6万人。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自2012年至今,亿利集团的沙漠修复面积已超过了过去 25年之和。
2000库布其卫星遥感图 2016年库布其卫星遥感图
这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重复、不断失败、不断创新的艰难过程,也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总结、不断提炼、不断升华、不断实践的过程,至今已整整坚持了30年。30年来,在中国各级政府、当地群众和亿利资源集团等沙区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库布其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不仅生态资源逐步增长,区域生态明显改善,沙区经济不断发展,而且成功创建了被联合国官方认可、写入联合国决议的沙漠治理库布其模式。
二、库布其模式的内涵
库布其治沙形成了一套成熟先进的治理模式,创造了一系列可持续、可复制的经验。库布其模式的核心要义,是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促使生态持续性改善。其中,政府确定发展方向并给予政策支持,企业落实各项政策并进行投资运营,农牧民全面参与并从中受益,技术不断改进并吸收世界各国最先进经验。这四个“轮子”分属不同角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同配合,共同发力。
(一)政府政策性支持
30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林权制度的改革政策,颁布了《防沙治沙法》,通过政府企业联动的模式,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实施大型治沙工程,发展林沙产业,形成防沙治沙合力,实现生态改善,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的大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新高度,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十几年如一日支持沙漠治理。通过库布其论坛推动科技创新交流、汇聚世界治沙新技术,并在库布其支持设立沙漠生态科技中心、创建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大力构筑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以社会化的方式推进沙漠治理,加强政策引导,实施奖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企业、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参与荒漠化治理,实现了防沙治沙主体由国家和集体为主向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转变。鄂尔多斯市和杭锦旗在发展沙产业、生态移民、禁牧休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了企业和群众更加具体直接的支持。此外,各级金融部门对于沙漠治理也给予了优惠信贷支持,保证了治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产业化投资
30年来,亿利资源集团牢牢立足治沙,大力推动“治沙手段产业化”发展战略,创新设计了一系列沙漠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化治沙的新路子。一是农业治沙。通过开发本土化耐、耐旱、耐盐碱种质资源,挖掘沙漠植物经济价值,适度开发甘草、苁蓉、有机果蔬等种植加工业。同时,按照“宜草则草、草畜平衡、静态舍养、动态轮牧”的原则,依托沙柳、柠条、甘草、紫花苜蓿等高蛋白沙生植物资源,实施灌木林平茬复壮饲草化利用,发展有机无抗生素饲料,在生态修复区适度发展牛、羊、地鵏等本土化畜禽养殖,激励群众自发种植养殖积极性。二是工业治沙。利用生物、生态,工业废渣和农作物秸秆腐熟等技术,发展土壤改良剂、复混肥、有机肥料等制造业。治沙改土,打造农庄有机田,减少沙层,变废为宝。三是能源治沙。充分利用沙漠每年3180小时日照的资源,大力发展沙漠光伏项目。通过“板上发电、板间养羊、板下种草”的方式,利用光伏板生产绿色能源,通过光伏板间草林种植防风治沙,通过光伏板下养殖羊及家禽形成的天然生物肥反哺种植,实现了良性互动。四是金融治沙。亿利资源集团联合数十家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了“绿丝路基金”,通过金融手段撬动更多资金,投资沙漠产业。
生态光伏
(三)农牧民市场化参与
企业通过租地到户、包种到户、用工到户的模式,调动起了当地几万农牧民的积极性,使这些农牧民成为库布其治沙事业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参与治沙,十多万沙区农牧民实现脱贫。一是通过出租土地,实现了从农牧民到“地主”的转变。3000多名农牧民把151万亩荒弃沙漠转租给亿利资源集团,人均收入16.6万元。另有93万亩农牧民承包的沙漠入股亿利,按固定比例分红。二是通过积极参与治沙产业,实现了从农牧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亿利集团精心细分产业环节,精心设计贫困户参与方式,千万百计为贫困人口创造参与产业发展的机会。仅在沙漠治理中,就先后组建 232 个治沙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人均年收入达 3.6万元。三是通过参与沙漠旅游服务业,实现了从农牧民到小企业主的转变。沙漠旅游是沙漠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沙漠旅游的日益红火,近1500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服务业,户均年收入10 万多元,人均超过3万元。500多户农牧民实行标准化养殖和规模化种植,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库布其七星湖旅游度假区
库布其七星湖旅游度假区
最美观星地——库布其
(四)技术持续化创新
一是提出了系统化治沙的理念。30年前刚开始治沙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没有系统化。后来,在政府支持下,逐渐探索、完善了系统化的治沙技术,通过“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而治之”和“南围、北堵、中切”的策略,建设了240多公里防沙锁边林,整体生态移民搬迁,建设大漠腹地保护区,建设规模化、机械化的甘草基地,林草药“三管齐下”,封育、飞播、人工造林“三措并举”,最终形成沙漠绿洲和生态小气候环境。二是创造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治沙技术。依靠科技治沙是库布其模式的突出表现。经过多年努力,亿利资源集团研发了沙柳、柠条、杨柴、花棒等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建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创新了气流法植树、无人机植树、甘草平移栽种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开创了豆科植物大混交植物固氮改土等多种沙漠生态工艺包。三是建立了一系列世界先进的示范中心,包括旱地节水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生态大数据示范中心、智慧生态光伏示范中心、沙漠生态旅游示范中心,以及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建的“”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等。
飞播
在库布其30年的治沙实践中,亿利集团通过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成功实现了“富起来与绿起来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机制,成功实现了“治理—发展—再治理—再发展”的良性循环,形成了“防沙治沙、生态改善、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互动多赢格局。
三 库布其模式的国际影响力
库布其30年把沙漠变绿洲的奇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权威认证。联合国环境署经过4年实地调研与科学评估,于2017年9月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正式发布《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认定库布其共计修复绿化沙漠6253平方公里,为社会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人民币,带动当地民众10.2万人摆脱贫困。这也是联合国官方发布的第一份生态财富报告。
2017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与会代表盛赞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成就,对库布其治沙实践和库布其模式表示肯定,并表示希望在世界其他地方予以复制推广。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期间,65国部长及代表240余人,实地参观考察库布其沙漠。嘉宾们纷纷表示,希望将库布其治沙成功案例带到他们的国家。
四 库布其模式“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一)防治荒漠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而“”倡议可以成为凝聚这些努力和行动的纽带,成为库布其模式“走出去”的桥梁。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而且每年仍以5万至7万平方公里(平均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和首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的心腹大患。全世界受荒漠危害的国家达110多个,受到威胁的人口高达20多亿。尤其是在中东、中亚等“”沿线许多国家,沙漠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这些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全球的文化沟通、设施联通、产业发展与经贸合作。
中国于2013年正式提出“”倡议之后,沿线国家不断掀起合作热潮,尤其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方面,不断探索出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在经济合作一马当先的前提下,其他方面合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维护“”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融合、社会责任以及生态友好的关系。
实现“五通”的过程,也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寻求共识的过程。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五通”的同时,需要“生态贯通”,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又绝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即使经济合作成功了,也难以凝聚民心,合作的成果也难以持续。历史表明,有些国家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做法,常会直接伤害当地国民感情,最终也给经济合作乃至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今天的中国已经把生态文明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中国必须树立和践行的基本理念。
(二)中国对外援建资金应加大生态建设项目比重,可以考虑加大援外资金对库布其模式“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为“”沿线创造更多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据商务部资料显示,在过去的60多年,中国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人民币(约合630亿美元)的援助 ,其中三分之一的援助款项是在过去5年中提供的,这表明中国近几年援助规模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对外援助主要侧重于经济和社会的基础建设,占总量的70%以上。虽然近年对环境领域的援助重视程度和投入都在逐步增加,但项目数量和资金额所占比重依然较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援助遵循以受援国需求为主导的原则,而对于有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显得更为急迫,在向中国提交的合作意向单中,多数为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往往不能列为优先选项。
此外,“”之中的北亚、中亚、南亚和中东部分国家属发展中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能力相对较弱,采用市场化手段治理荒漠荒山的基础条件相对不足,缺乏发展沙漠绿色经济的启动资金。对于这些国家,如果能够通过划拨生态环境援外资金的方式,鼓励更多的中国生态企业“走出去”,成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启动器”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还将为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基于以上情况,建议提高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在对外援助总投入中的比重,加强对环境援外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成效,搭配组合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等,发挥各类资金的集成效应,支持“”沿线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同时,援外项目管理要完善全过程管理,建立纳入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综合指标的合作评价体系。充分重视对基础设施、能源、矿业、农业等领域大型项目的环境影响前评估,并把生态环境作为与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同等重要的后评估指标,形成立项、监测、评估的循环互动机制。
全球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何一项大规模的荒漠化治理必然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和生态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和各利益攸关方的紧密合作,包括政府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支持,企业投资,农牧民参与,科技创新和商业化市场运作。如果能够得到国家援外资金的支持,库布其模式“走出去”将会更加顺利,对于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对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分享成果经验,造福全球荒漠化地区的人民,将会大有裨益。
而对于“”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政府转移支付能力较强、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如中东、欧洲部分国家,我们可以考虑用市场化的手段,按照库布其的模式,在充分调研当地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通过种植沙生绿色植物、发展沙漠绿色产业,迅速的扩大生态修复规模、建立绿色经济系统,通过“基金+技术”的方式,把先进的生态修复和环保技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实现“国家得生态”“当地得民生”和“企业得效益”,实现治沙、生态、产业、民生四轮驱动,平衡发展。
(三)充分发挥库布其生态产业扶贫综合优势,将对外援建与减贫工作结合,既要绿起来又要富起来,变输血式为造血式,提高援建地区社会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解决根本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沿线国家最迫切希望中国输出库布其经验。
库布其模式“走出去”的地区,都是“”沿线受荒漠化影响严重地区。在这些地方搞援建,不仅要解决富起来的问题,还要解决绿起来的问题;不仅要解决生存问题,还要解决生态问题。从目前我国扶贫工作,包括库布其近30年治沙产业扶贫实践来看,只有产业扶贫才能变输血为造血,铺就长远致富路;只有既富起来又绿起来,才能协调解决生态、生存问题。产业扶贫,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也是拔掉“穷根”,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必由之路。
库布其模式在国内推广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必须将生态修复与地方的产业扶贫工作紧密联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亿利资源集团一直将当地农牧民的生计改善作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企业的发展计划,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工作组,利用各种措施让更多的农牧民能够参与到沙漠治理中(特别是坚持以市场化的方式,给予农牧民以合理、优厚的回报)帮助库布其沙漠地区的农牧民摆脱贫困。由此,企业与当地农牧民间也建立起了真正的伙伴合作关系。
在亿利集团与沙漠生态治理相伴的扶贫过程中,除了提供资金和物资的直接扶贫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探索并产生了若干各具特色的扶贫项目,包括西部沙区的甘草扶贫、河北张北的光伏扶贫、西藏山南地区的整体生态扶贫,以及多地的扩大就业扶贫等。库布其模式所具有的生态产业扶贫特征,可以成为对外援助中的新亮点。(全文有删减)
(作者:王占义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原副社长、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首席智库专家)